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持续推进,碳捕捉与存储技术慢慢的变成为各国石油与天然气行业关注的焦点。近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CO2‑咸水‑岩石多次接触反应模拟装置及其测试方法”的专利,该专利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碳捕捉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全球变暖及其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不容忽视。各国政府、企业及科研机构正不断努力,寻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碳捕捉与存储技术(CCS)应运而生,它的核心目标是从工业排放源或风力、太阳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中捕获二氧化碳,并将其长期存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介绍,二氧化碳捕集及利用(CCU)在实现气候目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潜在的市场规模一度被估计在数万亿人民币。但由于技术壁垒和高成本,碳捕集技术的广泛应用仍面临重重挑战。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在2023年9月申请的这一新专利,展示了它在碳捕集技术方面的一项创新。这种新装置由多个高压反应体和恒温箱组成,能够模拟地层高温度高压力条件下CO2与咸水的反应。具体来说,该装置依次包括:第一高压反应釜、带搅拌器的高压釜、第二、第三及第四高压反应釜,以及恒温箱与CO2气瓶。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反应效率,还能为研究各种地质储存条件下的碳捕集提供真实数据。
这种专利的技术创新旨在在实验室条件下真实再现地下储层的反应,可以获取更为精准的数据支持。这对于提升碳捕集效率以及研究不同岩石与二氧化碳之间的相互作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这也代表着,中国石油在开发可持续性清洁能源的道路上,逐步提升了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全球范围看,CO2捕集与利用技术的发展为石油、天然气行业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美国、欧洲等地区对有关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在增加。例如,挪威的长储项目(Longship)的启动,希望能够通过CCS项目大幅度降低特定行业的排放。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技术实施的经济性和政策环境的支持是影响碳捕觉技术普及的两大关键因素。在中国,虽然政策支持逐渐增强,但有关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仍需更多的市场验证。
中国正在大力推动碳市场的建设,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加入碳交易体系。此前,国务院发布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提出,加快发展碳捕集技术,将其作为重要的减排方式之一。这将带来丰厚的市场回报,刺激相关技术的发展。
随着碳市场政策的完善,企业在参与碳交易的同时,也有必要了解国际市场的动态,以便在政策导向下及时作出调整自己的发展的策略。对中国石油而言,利用这项新专利,不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也能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提供新的切入点。
中国石油申请专利的CO2-咸水-岩石多次接触反应模拟装置,体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随技术的不断演进、政策的有效支持以及市场的逐渐成熟,未来中国石油有望在国际碳捕集领域中占了重要地位。
在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背景下,各界都在期待这一新技术能为减排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大的力量。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进一步合作将可能是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未来也许将有更多这样的创新频繁涌现,从而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