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版,在时速116km/h时遭遇施工路障,系统报警后驾驶员接管车辆,却在2秒内与隔离带水泥桩剧烈碰撞,最终爆燃起火,车内三名年轻女乘客不幸遇难。
小米官方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碰撞前车速降至97km/h,远超常规安全制动阈值,而高速偏置碰撞后的迅速起火,暴露出极端工况下的安全隐患。
雷军在4月1日深夜回应,称“心情非常沉重”,承诺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并强调“不会回避责任”。
智能驾驶以“高阶”“普及”为旗号迅速推广,电池技术则在续航与快充的数字比拼中不断突破,而汽车工业的安全基石,却在不经意间被逐渐削弱。
根据国际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标准,小米SU7搭载的L2+级智能辅助驾驶本质上属于“人机共驾“,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路况并随时接管。
然而在市场宣传中,“高阶智驾”“无限接近L3”等模糊表述,正不断模糊用户对系统边界的认知。
2025年车市中,10万元级车型已普遍标配高速领航功能,车企热衷于宣传“智驾时长”“自动变道成功率”等数据,却对“系统没办法识别临时路障”“极端场景需人工干预”等关键信息语焉不详。
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感知方案,依赖摄像头识别障碍物,而夜间施工场景中的路障、锥桶等临时设施,恰是当前纯视觉方案的“阿喀琉斯之踵”。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55%,但在暴雨、逆光、施工改道等复杂场景下,系统误判率或高达12%。
更严峻的是,从系统报警到驾驶员接管的“黄金2秒”,在高速行驶中基本上没有容错空间——人类平均应激反应时间为0.2-0.3秒,加上操作方向盘、判断路况的时间,留给驾驶员的纠错窗口已被压缩到极限。
奇瑞、广汽、极氪等车企相继公布L3级无人驾驶量产时间表,小鹏、长安也加速落地相关功能,但SAE定义的L3级“系统主导、驾驶员有限脱离”,在国内尚无明确法律界定。
部分车企将L2+包装为“高阶智驾”,利用“解放双手”的营销噱头收割流量,却忽视了技术成熟度与用户教育的严重脱节。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所言,当前仍处于“全民智驾而非全民无人驾驶”时代。过早的概念炒作正在制造“安全真空”。
事故中“碰撞后迅速爆燃”的细节,直击新能源汽车的另一核心痛点——电池安全。
小米表示,事故一发生,当地警方就迅速赶到了现场,全面展开了事故调查,现在调查还在进行中。就目前了解的情况去看,可以确认的是,事故车辆起火并不是网上传的那种“自燃”,很可能是猛烈撞上了隔离带的水泥桩,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引发的。
官方消息显示,小米SU7标准版搭载了磷酸铁锂电池,并从2024年6月开始实行双供应商策略,由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两家公司提供电池。4月2日,有投入资金的人在互动易平台上提问,询问3月29日发生意外事故的小米SU7汽车是否使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宁德时代对此回应称,该事故车辆并未使用其公司的电池。
尽管小米SU7采用了气凝胶隔热材料等防护技术,但97km/h的高速碰撞极易导致电池包剧烈变形,电解液泄漏引发燃烧,动力电池在极端工况下的安全边界到底在哪目前仍是未知。
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中,25%发生在碰撞场景,而电池热失控的黄金逃生时间仅有90秒。
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称,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要高于燃油车。他举例道,在2021年度,全国发生电动汽车火灾事故3000余起,根据接近800万辆的“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计算,着火概率约为0.03%+,而传统燃油车年火灾事故率为0.01%-0.02%。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首批新能源车开始步入“脱保“阶段,电池衰减和更换费用成了新的烦恼。有车主反映,更换一辆8年车龄的特斯拉电池竟要22万元,这远超于了车的剩余价值。这种“电池使用寿命与整车寿命不同步”的问题,其实反映了车企在“全周期安全”考虑上的不足。
锂电池的化学特性决定了其热失控风险:三元锂电池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但当内部隔膜被刺穿或温度超过200℃,会迅速释放可燃气体并持续放热,即使外部明火被扑灭,仍可能复燃甚至爆炸。
行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电池安全研发技术投入占比不足15%,远低于智驾系统的40%。
当车企沉迷于“续航突破1000公里”“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技术秀,在电池结构安全、热失控预警等“保命技术”上却进展缓慢。
例如,主流车型的电池抗穿刺能力多仅达国标下限,而800V高压平台车型的热失控速度较传统平台更快,进一步压缩了安全冗余。
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市场之间的竞争白热化催生出“参数比拼”的怪象:屏幕数量、算力芯片、智驾覆盖率成为核心卖点,而碰撞测试成绩、电池安全冗余等“基础课”却被边缘化。
某新势力品牌因智驾系统误判导致高速追尾,某传统车企因电池热管理缺陷引发自燃,暴露的都是同一问题——当“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被简化为“科技感”,安全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石正在松动。
智驾系统依赖数据训练,未标注的“新物种”障碍物成为算法盲区;电池技术追求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却不得不面对材料活性与稳定性的天然冲突。
这种“技术冒险”在商业驱动下被不断放大:车企为抢占市场,将未充分验证的功能推向市场,用“OTA升级”掩盖缺陷;供应链为减少相关成本,压缩安全测试环节,导致“缺陷产品带病上路”。
行业标准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目前国内尚无权威机构对“高阶智驾”作出明确定义,车企自行定义的“高阶”多基于L2+开发,与SAE定义的L4级高阶智驾存在本质差异。
尽管深圳、北京等地出台了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法规,但针对L3级无人驾驶的事故责任划分仍不明确,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车门锁死”“高压系统断电延迟”等问题缺乏强制标准。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的提案答复显示,当前新能源汽车火灾扑救仍依赖经验判断,缺乏统一的事故处置技术规范,而电池回收、检测的全流程监督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技术概念的混淆导致消费者产生“系统可替代人工”的认知偏差,而当事故发生,技术细节的专业性壁垒又让用户难以维权,形成“营销超前于技术、承诺超前于法规”的恶性循环。
雷军的回应中,“用行动回答问题”的承诺不应只指向小米,更应成为全行业的警示。
智能驾驶的价值,在于辅助人类提升安全系数,而非用“脱手驾驶”制造风险敞口;
正如百年前福特T型车靠“耐用性”打开市场,今天的新能源汽车或许同样需要一场“安全觉醒”。
2025年的车市,或许需要一场“返璞归真”的变革:少一些“全球首发”的噱头,多一些“万无一失”的敬畏;少一些“数据漂亮”的报表,多一些“极端测试”的执着。
当车企在发布会大谈“重新定义出行”时,不妨想想事故现场家属的泪水——那些被算法忽视的生命重量,从来不是技术竞赛的筹码。
汽车工业的终极目标,不仅仅在于征服道路,更重要的是守护每一次出发与抵达。
在智能与电动的浪潮中,唯有将安全作为“底层代码”,才能让汽车真正成为“移动的安全空间”。